黄金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1)金矿开采 全世界近几年每年金矿开采量约2500吨左右,每年产量变动平稳。全球已探明未开采的黄金储量约7万吨,只可供开采25年。南非,美国等主要产金国产量下降,勘探大型金矿可能小。开采一大型金矿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时间。1980年后长期跌势中,开采投入支出不断减少。 对黄金价格的影响:金矿开采受本身行业特性限制,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价格的大幅上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产量增加。例如:1979-1980年金价爆涨,最高曾至850美元,但金矿开采量直到1981年都无重大改变,到了1983年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央行售金 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央行售金对金价的影响最大最直接,是1980以后金价大熊市一大原因。例如:在苏联解体前的十多年中,作为世界第二大黄金出产国的“苏联卖金”传闻,对下降的金价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前苏联也经常在农业收成不佳的年度中,抛售黄金换取外汇。 各国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抛售黄金是黄金的供给来源之一。尽管各国央行储备黄金总量巨大,但除了CBGA签约国,其他央行每年售金量极少。CBGA售金量透明、有计划,成为黄金市场稳定的供应源。 央行售金协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是1999年9月27日欧洲11个国家央行加上欧盟央行联合签署的一个协定。当时由于金价处于历史低谷,而各个欧洲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纷纷抛售库存的黄金,为了避免无节制的抛售将金价彻底打垮,这个协议规定在此后的5年中,签约国每年只允许抛售400吨黄金。 5年后的2004年的9月27日,央行售金协定第二期(CBGA2)被续签,又有两个欧洲国家加入协议,而且考虑到当时金价复苏,因此每年限售数量被提高为500吨。从协议签署后各国央行售金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下图,央行们基本上完成并略微超过售金限额。但2006年却大为不同,欧洲央行在06年售金量仅为393吨,远低于500吨的限额。究其原因,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金价大幅飚升,黄金储备的价值日渐受到央行的关注。 (3)再生金 再生金变动平稳,有平抑金价波动之作用,2005年仅增加1.5%,为861吨,投资者对金价涨跌的预期对再生金的影响较大。 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再生金与金价涨跌成正相关关系。例如:1980年金价升至历史高位850美元,当年再生金量也为1980年前的历史最高记录482吨,而当年全球的总产量仅为1340吨。再例如:韩国政府在1997-1998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鼓励国民以黄金换取国债,吸纳了300吨的黄金用以维持该国货币的稳定. 再生金,黄金的还原重用,相比新产天然黄金增长的有限性和央行售金的政策性,再生金的供应更具有弹性。 通常人们认为,金价对再生金的供应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金价显著波荡时,供应量会大起大落。金价确实是影响再生金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纯的价格因素并不足以引发再生金的变化,因为再生金主要来自旧首饰、报废的电脑零件与电子设备、假牙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黄金制品,没有紧急需要人们不必将这些有实用价值的黄金变现。再生金的供应量往往受金价和其它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对金价变动的预期对再生金供给意义重大,当人们预期金价仍会继续上涨时,即使金价已经处于相当高的位置,人们也不会立刻抛售再生金,而是希望在更好的价位抛售。而如果人们预期金价将会下跌,则会选择立即抛售。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经济周期,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再生金市场供求增加。这时,最先受到经济衰退影响,现金流出现问题的个人和机构会套现存有的、不能作为直接支付手段的黄金,形成再生金的供给。与此同时,对未来经济前景不确定的理性预期,使人们不会继续在股票等风险较大的证券上投入资金而投资风险小的产品。另外,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会调低利率,这时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的低风险投资策略只是为保值而已,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实际价值还会下降。相比之下,黄金的内在稳定性,它不像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受发行该纸币政府的信用和偿付能力的影响,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这使有剩余资金的人更愿意持有黄金。而在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人们不需要急着将手中的再生金套现;另一方面,黄金和其它投资工具相比,既不会生息也不会分红,人们对黄金投资的热情就会降低,这使再生金的供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