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纽约:
东京:
伦敦:
首页 市场速递 实时资讯 市场评论 财经日历 黄金原油 货币专题 会员分析 产品服务 投资学院 全网信息
李鸿恩--深度解析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金融 

作者:亿欧传媒 2017-03-22 10:55


  得到李鸿恩先生的邀请小编参加了一次金融研讨会的座谈认真的听取了李鸿恩现实的一次演讲,从中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金融行业也深刻体会到一个真正的老板掌舵人,下面是研讨会李先生的发言我们切来听听这位金融人物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随着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金融业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初期只将互联网视为实现金融服务与交易的一个新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当然,如果只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凭借在信息收集及处理、产品交付与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优势,必将革新传统金融业,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只可概括为:更快。随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组织、运行方式的冲击,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继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之后的第三种金融模型。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根本影响,李鸿恩先生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集中探讨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可细分为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为避免重复,李鸿恩先生以较有代表性的用户网上银行认可程度、保险网上销售,和一、二级资本市场为例,阐述互联网对流经金融中介资金的影响以及对传统金融中介的替代。指出了互联网等新技术对银行的影响,以及银行在该环境下实施货币政策所需进行的变化。

  关于金融中介

  商业银行包括网上银行。金融中介,作为营利性机构,通过扩大收入和消减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服务类似,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中介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与协同、将人力可变成本替换为机器设备的固定成本等方式,降低中介机构的成本支出,可以通过网络效应伴随的价格歧视、产品差异和比较优势与客户群体的扩大来增加其收入。显然,新的技术降低成本,但通过新技术增加收入却有可能只是中介机构的一厢情愿。是否采用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服务取决于客户角度的损益分析。从效益上来说,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使客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为自主地享受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种选择也取决于金融产品的种类。在分析互联网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时指出,大多数保险合同是为客户量身订做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客户一般都处于交易中不对称信息的劣势一方,因此大多数保险的销售还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

  分析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接受程度的理论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源于社会学的革新扩散理论。根据人们接受新科技的时间顺序分类,比较优势、兼容性、可试用性、可视性和复杂程度,是决定新科技可否被广泛接受的五大关键。许多学者使用这一理论研究网上银行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例如,分析土耳其互联网银行的被认可程度,发现年轻的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银行客户更愿意接受互联网银行服务。第二类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而行为的目的又取决于对待行为的态度、主观范式和意志的控制;认为对新技术的性能和对使用该技术必须付出的代价的期望,以及社会对使用者的影响决定了个体是否接受该技术。第三类理论称为技术接受模型,即潜在使用者对技术可用性和易用性的认知程度,是决定是否接受技术的两个关键因素。此类模型通常与第一类、第二类理论结合使用。其他学者对此类模型进行了补充,对新技术的信任程度是第三个关键因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还应考虑两种风险因素,一是未授权的盗用使客户承担损失,二是客户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学会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传统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内加入这两种风险,发现它们显著地影响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接受程度。第四类为技术抗拒理论。与前三类理论着眼于考察新技术认可程度的使能因素不同,第四类理论侧重抑制因素,但这些抑制因素并不是反向的使能因素,两者共生、独立且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因此将抑制因素归结为六类:信息过多、强迫使用者提供无关信息、未提供承诺的服务、干扰性信息、强迫使用者重复进行某些操作和使用者对系统任务处理的怀疑。并且对比了使能因素与抑制因素,认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因缺乏面对面接触、信任和安全而阻碍其被人们接受。对这四类理论的检验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同时认为第二类理论中的行为范式因素没有作用。为测试不同的理论,学者们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种更为统一的理论框架。使用相同样本测试发现,新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可程度。

  银行贷款。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贷款的影响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互联网等新技术能够部分解决银行和贷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银行间的信息共享,使得贷款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及个人更容易获得贷款。但另一方面,新技术引发了银行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可能抑制中小企业和个人向银行申请贷款。

  对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范围通常与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地域特征息息相关,企业与其申请贷款银行之间的距离、与银行面对面的接触等因素影响相关信息获取的难易,以及两者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一家中小企业通常与一家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且只向这样的“关系型银行”贷款,这样不仅贷款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而且成本较低。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技术进步可能会加剧竞争,反而恶化企业的贷款条件。学者认为科技进步使银行业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促使银行间合并,并使竞争加剧。两者均会对小规模贷款产生不利影响。银行可以选择进行“关系型贷款”或普通贷款,以及其愿意贷款的部门,对这些部门的“关系型贷款”可以帮助其提高项目的收益,但银行对这些部门专业性的了解是有成本的。随着竞争加剧,普通贷款的收益降低;随着银行愿意服务的部门增加,对各部门的专业性了解程度降低,因此无法向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导致贷款企业的项目收益降低。同时强调私有信息,或“软信息”在竞争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中的作用。银行家认为银行放贷过程中产生的对信息是银行的一种资产,有助于银行对贷款者进行甄别。但竞争的增加使企业信息更加分散,具体一家银行拥有的信息减少,甄别能力下降。面对更多低质贷款者,银行只能提高贷款利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至于银行间合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各学者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小型银行通常是小型企业的贷款提供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型银行的比较优势,该优势源于贷款过程中产生的“软信息”由人与人的交流产生,且与计算机相比,人更易控制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些优势是一个集中程度较高的大型银行无法获得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的技术有助于银行获得贷款者的信用信息,有助于银行管理风险,这意味着“关系性贷款”将逐渐消失。还认为,银行的集中程度是一种激励相容机制,因大型银行拥有较为全面的信息且与这些银行的业务往来有更高的隐形价值,只有高质量贷款者愿意尝试向这些银行贷款。

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会员文章,其作者博客简介和文章内容,均由作者本人编写,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网站无关。理财18网不对简介和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做任何保证。理财18网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直接联系网站用户。任何网站用户因私加会员联系方式而导致的相关账户泄露与资金损失,均由网站用户自行承担。

文章标题搜索     
  博客搜索     
更多精彩文章
Copyright @ 2004 - 2024 lica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